
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“心理有你”
開始先講一個小段吧:飛,我的一個遠房親戚,從小他很內向。不愛與人交流。心里很敏感,有時候別人在他面前大聲笑著走過他都覺得是在嘲笑他?,F在讀了高一,慢慢也開始培養自己的自信了,也當了副班長,比以前好一些。但是他還不是很自信。怕別人在方方面面上對他不滿意,在大一點的場合要面對同學說話的時候,經常臉紅,然后情不自禁的發抖,經常想象自己在全班同學面前會出丑,不知道同學是怎么看他的,會不會覺得他傻?是不是在心里覺得他不稱職?等等這些。又一次 他問他的同學他的表現如何,同學給他的反饋是在臺上的時候動作顯得非常猥瑣,他好傷心,同學對他的評價都感覺不是很滿意啊。他就問我,該怎么做,怎么才能克服這種障礙?
聽他說這些的時候,我能感受到他自己因為自信心不足很苦惱,我很理解,因為很多人包括我,對于面對眾人當中講話的時候,都會比較緊張,擔心自己不夠好,或者講話不夠幽默,或者動作不夠瀟灑,或者形象不夠好,總之擔心底下的聽眾不夠喜歡自己。

也許這都是真的,我是說我們不夠漂亮,瀟灑,幽默,有感染力,但是這些并不意味著我們不能夠站在臺上去講話。在我們一般的印象中,好像只有達到某個標準我們才有資格和權利去做一些事情。
但其實這是一種偏見,是我們對自己的偏見,也是對他人的偏見。
你一直要活在被評價的能量里嗎?
當我們一起去探究其背后的原因時,發現在乎別人對他的評價,他很害怕當他提出要求后別人在背后說她一些不好的話。
我們過分的在意他人的評價,忘了其實每個人最關心的其實是自己,他人其實并沒有那么在乎我們到底是什么樣子,夠不夠好,是我們自己最在意自己。你只問了一個同學他對你的感受,他的評價其實比較負面,這讓你很受打擊,并由此聯想到其他同學可能也會對你如此評價,但這不是事實。其他同學到底是怎么看的,你并不清楚,你用一個人的看法代替了全部人的看法,這個是存在認知上的偏差,也就是我們平常說的以偏概全。

就算是你的同學說的是真實的,你怎么理解他的評價并作出什么樣的反應也是很重要。比如,如果是我,我聽到他人說我表現的有點猥瑣,我可能會說哦,原來我會給人這樣的印象,那我以后要注意,改進我的言行舉止,爭取以后能大方自信。但是你對此的感受是“我真的不夠好,別人對我的評價真的和我擔心的一樣,怎么辦?”
我們害怕別人評價的部分,其實也是自己不接納自己的部分。你認同嗎?
要接納先允許自己不接納,你要允許因不接納而產生的情緒如惱怒、沮喪、悲傷等情緒流露出來?;蛟S當你讓這些情緒流動了之后,接納就自然而然地發生了。
內在有個被評價的,受傷的小孩
所以最核心的問題是,為什么你會對別人的評價這么在意?那你可能要回憶一下,到底從什么時候開始,自己開始在意別人的目光,別人的話語,別人的標準。為什么負面的評價會讓你的自尊心遭受如此大的撞擊,好像易碎的玻璃制品,經常就碎一地。學會愛自己,其實沒那么難。


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@新浪女性(微博)